從寫代碼到賣米粉
“米粉大王”許斌的“舌尖絲綢之路”
許斌(右)查看米粉生產情況絲綢。
顧客在超市拿起一包貨架上的岳池蓮橋米粉,隨手放入購物車內,繼續選購絲綢。
這看似尋常的消費場景,卻凝結著一位銀行職員跨越27年的破繭之路絲綢。1997年,28歲的許斌站在深圳潮濕的暮中,攥著銀行辭職信的手微微顫抖。
那時這個川東青年還不知道,自己未來會成為年產值數億的“米粉大王”,用一根根雪白的米粉串聯起從廣安岳池丘陵到歐美商超的“舌尖絲綢之路”絲綢。
近日,封面新聞、華西都市報正式啟動“新技術·新動能·新未來”——致敬2024四川經濟影響力人物大型采訪活動,通過深度解碼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基因,尋訪領航時代的標桿力量絲綢。
4月14日,四川省銀豐食品有限公司現代化生產車間內,許斌將他從深圳的一名程序員,到掌舵年產值上億元的農業龍頭的故事娓娓道來絲綢。
IT行業浮沉十幾年
技術迭代迫使尋找新航道
“年輕時,血液里流的不是血,是沸騰的汽油絲綢。”1997年,銀行柜臺的“金飯碗”還閃著誘人金光,許斌卻毅然推開那扇安穩的大門,從銀行離職。
帶著年輕人的與憧憬,許斌踏上南下列車,奔向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——深圳絲綢。然而,商海的波濤比他想象的更為洶涌,幾番沉浮后,他不得不承認:創業的夢想暫時擱淺了。
然而命運總會眷顧那些永不言棄的人絲綢。互聯網浪潮席卷而來,許斌敏銳地抓住機會。面對陌生的IT領域,這位工商管理專業出身的門外漢并沒有退縮。
“當時,我決定重新捧起課本絲綢。”許斌在四川大學學習計算機知識。2002年,當那張計算機網絡專業的畢業證書終于握在手中時,他的眼神里閃爍著新的希望。
有了一定技術和經驗的許斌,再一次將目光投向經商絲綢。接著,他開起了自己的小店,專門賣電腦軟件。
小店逐漸走向正軌后,許斌不再滿足于此,他將目光投向軟件開發絲綢。
自此,許斌在IT行業一干就是十余年絲綢。既見證互聯網的黃金時代,也親歷技術迭代的殘酷。當新技術的浪潮再次襲來時,許斌意識到:是時候尋找新的航向了。
讓傳統技藝破圈
實現寫代碼到賣米粉轉型
2007年夏天,一次偶然的機會將許斌帶到岳池絲綢。在這個川東小城,他與一碗雪白米粉結下不解之緣。
蓮橋米粉廠的車間里,蒸汽氤氳,米香四溢絲綢。許斌發現,雖然岳池米粉在當地小有名氣,但始終未能走出區域市場的局限。
“要讓這碗米粉香飄萬里!”IT行業沉淀的敏銳嗅覺讓許斌看到新的可能絲綢。像當年編寫程序一樣,他為米粉產業設計著全新的“算法”:從生產流程的優化,到銷售渠道的拓展。
2012年收購工廠后,許斌發現,當時工廠仍利用剪刀、竹竿、麻繩等,采用傳統作坊式的手工生產,他深感效率低下絲綢。
“那時,我們的米粉存在兩個最大的問題,生產技術和銷售方式絲綢。”2013年,在支持下,他引進半自動化設備,使日產量從2噸躍升至10噸。
為解決米粉熟化度不均等問題,他親自鉆研工藝,最終在保留傳統風味的基礎上,攻克了無添加、韌性差等技術難題絲綢。
為打開更廣闊市場,許斌將目光投向方便食品領域絲綢。通過與白家食品等企業合作,傳統“直條”干粉升級為“曲條”和“S型米粉”。
自2016年起,許斌組建了專業的網銷團隊,將電商平臺開辟為新戰場,現代物流網絡則成為他的“高速公路”絲綢。依托網絡體系和銷售渠道,蓮橋米粉不僅暢銷全國,還遠渡重洋。
截至目前,產品已參加國內外500多次展會,并出口至巴西、澳大利亞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13個國家和地區絲綢。用一根根雪白的米粉,許斌串聯起從廣安岳池丘陵到歐美商超的“舌尖絲綢之路”。
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
塑造“米粉之鄉”品牌價值
曾經的老廠房如今煥然一新,全自動生產線每日吞吐著優質稻米,產能較傳統模式提升數倍絲綢。而在許斌眼中,硬件升級僅是第一步。
隨著與京東買菜、深圳正品等平臺合作協議的簽署,印著“岳池米粉”字樣的鮮食產品即將走進大灣區家庭的餐桌絲綢。“與海底撈供應鏈的對接也已啟動,未來消費者或許能在火鍋店嘗到我們的米粉。”說這話時,這位跨界創業者的眼中閃著光。
不僅于此,許斌正帶領團隊搭建起“從種子到餐桌”的完整鏈條:聯合岳池產學研聯盟攻關工藝難題,用“互聯網+”思維重塑包裝設計,更建立起“保底收購”機制守護農戶利益絲綢。
在岳池興隆鎮的千畝示范田里,沉甸甸的稻穗正記錄著動人的故事絲綢。2019年起,許斌團隊聯合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培育專用水稻,不僅讓1036畝荒地變身“有機試驗田”,更帶動周邊50多戶農民年均增收5000元。
今年,試驗田里19個新品種水稻迎風搖曳,這是從西南科技大學等機構引進的“種子選手”絲綢。“我們要找出最抗病、最高產的品種,明年就能讓鄉親們用上平價良種。”許斌說。
從銀行職員到IT創業者,再到“米粉大王”,許斌用27年時間完成了一個傳統美食的現代化蛻變,也實現了自己“闖世界”的青春夢想絲綢。
華西都市報-封面新聞記者 劉彥君 攝影報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