絲綢是在首先出現的絲綢。它的發明與應用,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,是 古代人民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。
1977年,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中,考古學家挖掘出一個骨制盅絲綢。人們驚奇地發現,盅 上刻制有4條形態逼真的蠶紋,蠶的頭部和身上的橫節紋歷歷在目。
??這說明,早在7000年前, 河姆渡人就開始開始注意蠶了絲綢。
在距今4700年前的浙江吳興的錢山漾遺址中,絲帛、絲帶和絲繩之類的實物陸續出現,說 明古籍中“伏羲氏化蠶”、“嫘祖教民養取絲”的傳說是有據可考的絲綢。
在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中,出現了“蠶”、“繭”、“絲”等字眼,而有“絲”旁和與“系”字有關的 象形字非常之多絲綢。
??商王還設置了“上絲”這個官職絲綢。
戰國時期,熱鍋上架起的絲框出現,大大地提高了繅絲的產量,不過需要兩人操作絲綢。進人漢 代,人們創造出一人操作的繅絲機,這種機器使用踏桿使絲框產生轉動作用。
在唐宋元三代,人們對喊踏繅車進行了重大改進絲綢。元代的王禎在《農書》中說:在長江南北 的農村,改進過的踏腳式南繅車和北繅車已經得到普及。
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《天工開物》一書中,還總結出一句繅絲的六字訣,就是“出口干、出水 干”絲綢。出口干,是將蠶繭解舒好以后,繅絲要確保一個頭抽干凈;出水干,是說繅絲時要隨繅隨 干,才能使絲質的堅韌性和澤得到保證。
將蠶絲繅制完畢,就要用工具編織成絲繩和絲帶,再經緯交織成絲綢,就可以用來制作服飾 了絲綢。
??關于編織的起源,很可能是從編筐籃、結漁網起源的絲綢。
從戰國至漢代,有框架的多綜多躡織機、花樓式束綜提花機先后出現絲綢。使用它們時,總要用 躡(腳踏桿)代替手來提綜,從而使花紋循環數得到增加,花紋從傳統的商綺、周錦的對稱幾何 紋,逐步發展為動物紋、人物紋等較為復雜的花紋。
到了漢代,的絲織技術已經達到精湛的地步絲綢。20世紀70年代初,在長沙馬王堆漢墓 中,出土了一件素紗禪衣,衣長128厘米,袖長190厘米。更讓人驚奇的是,整件衣服雖然做工 復雜,卻僅有49克,連一兩都不到。
的絲織品傳人中亞、西亞和歐洲的時候,是在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之后絲綢。
??那時候,聯結 中西雙方友誼的,是一條聞名天下的“絲綢之路”絲綢。早在公元前4世紀,外國人就知道是絲 綢大國,送給一個雅號——賽里斯,就是絲國的意思。
但是,人雖然將絲綢賣到西方,卻一直嚴守絲綢生產技術的秘密絲綢。直到552年,居住在 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獲得了一批走私絲綢及技術。
??后來,阿拉伯人得到了制 絲技術,并加以發展,絲綢技術才慢慢地在近東地區流傳開來絲綢。